生鮮電商的盈利之道有哪些?
近年來,生鮮電商市場看似異常火爆,企業蜂擁而上,但是在這火爆市場的背后卻隱藏著商家們的痛處,沒有盈利又何來發展前路,這也將成為阻礙著他們前行的困境。
近4000家涉農交易類電商,賺錢的只有1%,絕大部分都處于虧損———最新出爐的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生鮮電商的“錢途”仍未明朗。而在當前經濟下行、風投趨于保守的大環境下,生鮮電商活下來乃至盈利的路徑有哪些?據了解生鮮電商發現,TOB的生意離錢較近,產品標準化和做好冷鏈才是生存的護城河。
電商滲透率2%
在TMT創投資數據庫“IT桔子”上查詢生鮮電商,處于運營狀態的200多家企業當中,拿到A輪以上融資的不到40家,堵在種子天使輪或者還沒拿到融資的占大部分。
“生鮮電商是燒錢的行業,如果融不到錢的話,估計今年有很多企業的經營會出問題。”背靠京東的天天果園副總裁陳嘉杰對南都記者說。在他看來,資本收緊對于行業是好事,讓大家從去年以低價和補貼圈用戶、沖訂單量的狂熱和泡沫中冷靜下來。
對于天天果園而言,盡管偶爾也會參與優惠促銷,但他們瞄準的不是那些價格敏感型用戶,而是吸引真正愿意消費好水果的中產白領;這個群體相當龐大,加上國內正在消費升級,能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的生鮮電商,前景十分廣闊。
事實上,論體量和規模,天天果園早已是國內水果電商老大。只是成立7年至今,仍處于投入階段,問及何時能夠盈虧平衡,陳嘉杰坦言“不好說”。“生鮮電商看著挺熱鬧,其實市場滲透率才2%,消費者端并沒有熱起來。”他感慨,生鮮電商的風口遠遠沒有到來,教育市場、培養用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對此,以B2B生鮮電商起家、去年踏足C端市場的依谷網也頗有同感。依谷網運營總監陳宇告訴南都記者,就目前正在嘗試的移動端業務“微商城”和“拼購”,用戶都是沖著優惠活動而來的,談不上有什么忠誠度,很難產生復購。“C端競爭太激烈了,消費者早已習慣了購買前先比價,要想吸引購買就意味著犧牲毛利,甚至通過補貼才有可能把規模做起來;但企業要活下來,不可能長期不賺錢,并且用戶被寵得越來越精明,以后生意就更難做了。”他坦言,到目前為止,依谷網對于C端業務只是抱著試水的心態,不敢大規模投入資金。
緊抓企業用戶
現階段的依谷網,重心還是放在“老業務”B2B生鮮電商。在陳宇看來,做B端生意的好處是穩健。他們定位為企業提供采購生鮮采購方案,或用作維系客戶的禮品,或作為員工福利,從糧油肉菜到應季水果俱全。
企業采購不僅量大,而且按固定周期訂購,最短的訂購周期是一個月,每周配送1-2次。在這種模式下,依谷網能夠提前掌握業務量情況,毛利也比較理想。“我們從2014年就開始有盈利了,盡管業務量算不上特別大,但自感商業模式健康,能在行業站穩腳跟。”他對南都記者說。
“不同于B2C生鮮電商的拼數量規模,B端是所謂的‘生意對生意’,對利潤有多少貢獻率才是核心。”91農業CEO趙華國對南都記者說,現在業內也有一種把2C思維套用2B的打法,靠燒錢補貼吸引大量中小餐飲商戶來采購生鮮,其邏輯是,只要圈進來的商戶數量足夠大,那么他們就可以降低集采成本,由此獲得營利空間;但現實是,上游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很有限,因為農產品價格本來已經很便宜,再壓低價格,只會打擊農戶的積極性。
再看靠燒錢圈進來的中小商戶,都是價格敏感型,一旦沒有補貼就很容易流失。趙華國認為,采購生鮮的企業或商戶有很多種層次,并非都盯著價格。他將其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企業集團、工廠、食堂等大客戶采購,他們對生鮮品類的要求相對固定,品質為上、注重性價比;第二類是有一定規模的中高端飯店餐館,他們以爆款菜品吸引客源,對食材品質要求非常高,對價格則不敏感;第三類是中低端飯館,SKU多、采購量少,對品質要求不高,把價格放第一位。91農業的策略是,將三類企業都納入客戶范圍,但重心放在利潤貢獻較多的前兩類客戶上。“企業的本質是盈利,否則有多大流水都毫無意義。”趙華國說。
降低產品損耗
從去年開始,陸續有B2C生鮮電商轉型B2B。比如在微信上賣半成品凈菜起家的“小農女”,轉型以后拿到8000萬A輪融資。
陳嘉杰分析,如此趨勢或許是因為B2B生鮮電商的競爭沒有B2C那么激烈,但這并不意味著B2B更容易做。天天果園也有部分B端業務,他們直觀感受是,企業在采購水果禮品時,更加要求品質保證,因為稍有差池就可能影響其客戶關系的維護;對于生鮮電商來說,C端做砸一個訂單,損失的只是一個用戶,而B端都是大單子,影響范圍更廣。
“我們從不刻意把自己圈定為面向B端還是C端,因為在我看來,生鮮電商的本質在于產品標準化和以冷鏈物流為核心的供應鏈,這兩點如果做不好,不管用什么模式都很難在市場上立足。”他對南都記者說。
原產地開發、冷鏈運輸、專業倉儲和包裝是生鮮行業基本的品控保障,在此基礎上,天天果園去年推出水果標品“橙先生”,背后依靠的是投入1000多萬美元、從國外引進的標準化包裝生產線,據稱不僅可以分揀大小,還可以在不破壞水果的前提下,用紅外光譜技術批量測出每個橙子甜度。陳嘉杰說,用戶的反響相當不錯,不過由于技術十分復雜,他們仍處于摸索階段,沒有大規模量產。
“如此精心挑選,最終賣給消費者的都是精品,但剩下不達標準的水果怎么處理呢?B 2C生鮮電商之所以難賺錢,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損耗問題。”趙華國分析,誰都想從上游拿到好貨,但產地農戶可不這么想,他們要賣就賣統貨,否則差的產品沒法賣掉。由此,趙華國看到了商機:91農業有多層次的銷售渠道,何不先由他們在上游收統貨,然后把精品賣給合作的B2C生鮮電商,剩下的進企業食堂等B端渠道,對于后者來說,生鮮水果只要安全可靠、口感不錯就行,并不要求有多好的賣相,這樣一來大大減少損耗。他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已經有部分 B2C電商跟他們洽談合作。
以前最常見的互聯網燒錢模式已經逐漸不適合市場的生存法則了,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撐必然會面臨著失敗,但互聯網拼的并非有錢人的市場,因此,生鮮電商盈利模式的改變是每一個商家必須思考的地方,只有靠思維模式贏得市場的才是最后的贏家。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394.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