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微信朋友圈的騙局
發布日期:[2016/6/1] 編輯:奇億廣州網站建設
如今,互聯網時代的發達也造就了網絡上的不安全現象,新的網絡騙術層出不窮,網絡騙局便是防不勝防。
時不時就在朋友圈里看到,誰家寶寶又在參加某項比賽,需要幫忙投票,但這或許是一場騙局的開始,有人還因此付出了慘痛的經濟損失……
“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來臨,諸如“萌娃評選”等性質的投票、點贊、轉發活動也在朋友圈增多。不少人在表達對其厭煩時,也越來越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近年來,各地警方通過查處的不少案件揭露了許多形式的朋友圈騙局,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梳理。
投票泄露信息 “毒鏈接”里藏貓膩
近日,遼寧警方制作了一個視頻,詳細講解了朋友圈投票、拉票的詐騙內幕。其中提到,目前有一些針對兒童的比賽,參與門檻低,獎品豐厚,無需拼才藝,只要一張照片和相關個人信息即可報名加入,得票靠前即可獲得豐厚獎勵。
記者檢索“微信”“投票”“詐騙”等關鍵詞發現,發現真有不少人因參加“萌娃評選”類微信投票被騙錢。這些騙局要求報名者提供家庭真實信息,投票者先關注賬號或綁定手機。
警方指出,這類活動的主辦單位往往真實性成謎,而且發送獎品方式語焉不詳。一旦騙子掌握到用戶重要的個人信息,他們就會據此編造一些重病、車禍等圈套,實施不法行為。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得獎還會主動選擇花錢刷票,這一環節也暗藏貓膩。“即使你花再多的錢,可能永遠是第二,得不到第一,因為第一的數據可以隨時更改”。
而“毒鏈接”更是讓人防不慎防。前幾天,重慶市九龍坡區的張先生給朋友孩子投票,結果點擊下載了某軟件。很快,他的銀行卡被盜刷了2萬多元。
警方介紹,拉票本身不構成違法,但如果涉及獎項或者金錢利益,通過惡意刷票獲取較高名次就有可能涉嫌詐騙。很多大賽主辦方大都通過公眾號或網址鏈接發布,即使有群眾投訴,警方也只能封掉,而他們的真實身份和公司根本不會對外公布,換個公眾號和大賽名字還可以繼續行騙。
交會費做兼職 手動點贊就能賺錢?
今年4月,貴州省貴陽市的付先生下載了一款為商品點贊能賺錢的APP應用,點十次就能掙五塊錢。但好景不長,這家名為“巨鑫科技”的公司就卷款跑路,有上百人上當受騙。
受害人徐先生說,通過朋友介紹,自己花了200元買了網絡商城的會員資格。起初每天都能獲得點贊返利,于是他又和朋友一起追加了不少投入,沒想到過幾天系統就打不開了。
記者觀察到,類似這樣的“點贊公司”作案在各地并不少見,花樣也層出不窮。有的收取會費,拉入群中派發任務,但不久便會被移出群聊。
安徽省合肥市警方也專門總結了一類詐騙方式:不法分子冒充商家發布“點贊有獎”信息,要求參與者將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發至微信平臺,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夠的個人信息后,即以“手續費”“公證費”“保證金”等形式實施詐騙。貴陽市公安局提醒,點贊賺錢的小便宜不要貪。對于“網絡兼職”,一定要謹慎,特別警惕需要事先交錢的工作。
而遼寧省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早在2014年就接到類似舉報。鞍山市某商城在微信平臺發布一條信息:“集贊”送好禮,凡是在微信上轉發商城任意經營資訊,集夠10個“贊”即可在活動期間獲得水杯一個。消費者小靜攢夠10個“贊”,持手機截屏到該商城領取水杯時,卻被告知活動已因參與人 數過多提前截止。
愛心轉發籌善款 真偽難辨藏風險
微信朋友圈幾乎每日都會出現來自眾籌平臺的求助信息,今年4月,大連重度燒傷小伙尹峰在微信朋友圈引發廣泛關注,2天時間,尹峰的同事和朋友發動各種社會力量為其籌集善款100萬元。不過由于病情惡化,尹峰還是不幸去世,他的家人則將捐款原路退回。
相比之下,也存在通過朋友圈募集的善款被濫用的情況。去年12月,廣東佛山盧兆泉在朋友圈輕松籌上女兒治療費約10萬元。遺憾的是,孩子因治療無效去世,盧兆泉用剩余善款中的1.3萬元,和妻子一道去西藏為女兒“做法事”。今年春節期間,盧兆泉在朋友圈曬出馬來西亞度假照,引發軒然大波。
更可惡的是有人專門以此詐騙。蘭州警方表示,這類手法通常是將虛構的尋人、濟困帖子發布朋友圈,引起不少人轉發,帖內所留聯系方式多為外地號碼,打過去不是吸費電話就是電信詐騙。
同時,這類案件因為范圍涵蓋票務、金融、收藏等多個行業領域,犯罪對象不明確,犯罪地點甚至跨國境,打擊處理難度大,財產損失難追回。公眾應當對微信信息提高警惕,不輕信、不貪心、重核實。
在朋友圈轉發以及參與各種活動時,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警惕,辨認真實性之后再實施行動,以防掉入騙局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532.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2016/6/1
網站文章內容添加圖片還能防抄襲?
2016/5/31
怎樣做好產品的內容運營?
2016/5/31
具有視覺創意的十大網站建設賞析
2016/5/31
網站權重提升的方法和技巧
2016/5/30
搜索引擎市場中不可輕信的傳言
2016/5/30
跨境電商新政對市場的阻礙
2016/5/30
做好網站排名前先把seo試卷做好
2016/5/28
電商是互聯網與實體店的輪回之道
2016/5/28
網信政策調整,導航網站的機會來了
2016/5/28
網站代碼怎么寫更受歡迎?
2016/5/27
QQ用戶為何要轉向微信?
2016/5/27
關于支付寶是否需要實名認證
2016/5/27
利用數據分析網站優化效果的方法
2016/5/26
物流網站建設后的運營工作流程
2016/5/26
微軟手機業務為何會走上不歸路?
2016/5/26
六一快到了,你的營銷準備好了嗎?
2016/5/25
如何應對百度搜索推廣的調整?
2016/5/25
怎樣掌握新媒體運營思維?
2016/5/25
互聯網時代的網站怎樣建設更受歡迎?
2016/5/24
10個創意復古風網站建設賞析
時不時就在朋友圈里看到,誰家寶寶又在參加某項比賽,需要幫忙投票,但這或許是一場騙局的開始,有人還因此付出了慘痛的經濟損失……
“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來臨,諸如“萌娃評選”等性質的投票、點贊、轉發活動也在朋友圈增多。不少人在表達對其厭煩時,也越來越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近年來,各地警方通過查處的不少案件揭露了許多形式的朋友圈騙局,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梳理。
投票泄露信息 “毒鏈接”里藏貓膩
近日,遼寧警方制作了一個視頻,詳細講解了朋友圈投票、拉票的詐騙內幕。其中提到,目前有一些針對兒童的比賽,參與門檻低,獎品豐厚,無需拼才藝,只要一張照片和相關個人信息即可報名加入,得票靠前即可獲得豐厚獎勵。
記者檢索“微信”“投票”“詐騙”等關鍵詞發現,發現真有不少人因參加“萌娃評選”類微信投票被騙錢。這些騙局要求報名者提供家庭真實信息,投票者先關注賬號或綁定手機。
警方指出,這類活動的主辦單位往往真實性成謎,而且發送獎品方式語焉不詳。一旦騙子掌握到用戶重要的個人信息,他們就會據此編造一些重病、車禍等圈套,實施不法行為。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得獎還會主動選擇花錢刷票,這一環節也暗藏貓膩。“即使你花再多的錢,可能永遠是第二,得不到第一,因為第一的數據可以隨時更改”。
而“毒鏈接”更是讓人防不慎防。前幾天,重慶市九龍坡區的張先生給朋友孩子投票,結果點擊下載了某軟件。很快,他的銀行卡被盜刷了2萬多元。
警方介紹,拉票本身不構成違法,但如果涉及獎項或者金錢利益,通過惡意刷票獲取較高名次就有可能涉嫌詐騙。很多大賽主辦方大都通過公眾號或網址鏈接發布,即使有群眾投訴,警方也只能封掉,而他們的真實身份和公司根本不會對外公布,換個公眾號和大賽名字還可以繼續行騙。
交會費做兼職 手動點贊就能賺錢?
今年4月,貴州省貴陽市的付先生下載了一款為商品點贊能賺錢的APP應用,點十次就能掙五塊錢。但好景不長,這家名為“巨鑫科技”的公司就卷款跑路,有上百人上當受騙。
受害人徐先生說,通過朋友介紹,自己花了200元買了網絡商城的會員資格。起初每天都能獲得點贊返利,于是他又和朋友一起追加了不少投入,沒想到過幾天系統就打不開了。
記者觀察到,類似這樣的“點贊公司”作案在各地并不少見,花樣也層出不窮。有的收取會費,拉入群中派發任務,但不久便會被移出群聊。
安徽省合肥市警方也專門總結了一類詐騙方式:不法分子冒充商家發布“點贊有獎”信息,要求參與者將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發至微信平臺,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夠的個人信息后,即以“手續費”“公證費”“保證金”等形式實施詐騙。貴陽市公安局提醒,點贊賺錢的小便宜不要貪。對于“網絡兼職”,一定要謹慎,特別警惕需要事先交錢的工作。
而遼寧省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早在2014年就接到類似舉報。鞍山市某商城在微信平臺發布一條信息:“集贊”送好禮,凡是在微信上轉發商城任意經營資訊,集夠10個“贊”即可在活動期間獲得水杯一個。消費者小靜攢夠10個“贊”,持手機截屏到該商城領取水杯時,卻被告知活動已因參與人 數過多提前截止。
愛心轉發籌善款 真偽難辨藏風險
微信朋友圈幾乎每日都會出現來自眾籌平臺的求助信息,今年4月,大連重度燒傷小伙尹峰在微信朋友圈引發廣泛關注,2天時間,尹峰的同事和朋友發動各種社會力量為其籌集善款100萬元。不過由于病情惡化,尹峰還是不幸去世,他的家人則將捐款原路退回。
相比之下,也存在通過朋友圈募集的善款被濫用的情況。去年12月,廣東佛山盧兆泉在朋友圈輕松籌上女兒治療費約10萬元。遺憾的是,孩子因治療無效去世,盧兆泉用剩余善款中的1.3萬元,和妻子一道去西藏為女兒“做法事”。今年春節期間,盧兆泉在朋友圈曬出馬來西亞度假照,引發軒然大波。
更可惡的是有人專門以此詐騙。蘭州警方表示,這類手法通常是將虛構的尋人、濟困帖子發布朋友圈,引起不少人轉發,帖內所留聯系方式多為外地號碼,打過去不是吸費電話就是電信詐騙。
同時,這類案件因為范圍涵蓋票務、金融、收藏等多個行業領域,犯罪對象不明確,犯罪地點甚至跨國境,打擊處理難度大,財產損失難追回。公眾應當對微信信息提高警惕,不輕信、不貪心、重核實。
在朋友圈轉發以及參與各種活動時,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警惕,辨認真實性之后再實施行動,以防掉入騙局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532.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