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Twitter時代社交網的發展史
社交網絡早在多年前就已風靡互聯網,但并非所有的社交網都能順利地發展至今,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平臺的繁盛時期早已逝去,下面奇億網絡給大家盤點以Twitter為中心的社交網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自Twitter創立以來,十年時光彈指而過,與人世滄桑一樣,社交網絡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蘋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已碩果累累,應用經濟也發展成一個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產業,手機成為全新的計算機。人際交流方式的巨大變化不但給新生的初創公司打開了機會的大門,也為智能手機革命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公司創造了新的發展良機。
通常,在技術變革期間誕生的公司更容易接受新技術,Snapchat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Facebook原本對智能手機發展趨勢不屑一顧,但是它的態度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Facebook現在約有15億用戶,其中超過一半的用戶屬于純粹的移動用戶,即只通過移動設備使用Facebook服務。
從某些指標的角度來說,Twitter的發展狀況似乎不太妙,但是超過3億的每月活躍用戶卻不是吹的,其中有80%都是活躍的移動用戶。可以說,Twitter在與時俱進方面做得很不錯。
因此,結合Twitter目前在技術行業的地位和位置,對比與它同時代的其他社交網絡的發展情況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Twitter的發展歷程。
Friendster:壽終正寢
Friendster由加拿大程序員喬納森?亞勃拉姆斯(Jonathan Abrams)于2002年創建,比Twitter誕生的時間早了整整四年,比Facebook的創立時間早兩年。Friendster曾宣布其注冊用戶超過了1.15億人。
據說Friendster曾在2003年拒絕了谷歌提出的一項收購邀約,谷歌的報價是3000萬美元。最終,Friendster在2009年被吉隆坡支付系統廠商MOL收購。據說MOL后來將Friendster的一批專利賣給了Facebook,價格為4000萬美元。
Friendster在2011年轉型為一家社交游戲與娛樂平臺,在亞洲不少國家取得成功。 Friendster在2015年壽終正寢,它的消亡與Facebook和Twitter的成功有很大的關系。
Friendster已正式暫停運營,但它可能再也無法恢復運營了。
MySpace:仍然存在,但影響力大不如前
MySpace創立于2003年,也比Twitter和Facebook創立的時間更早。即便在Facebook誕生之后,它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保持著全球最大社交網絡的頭銜。MySpace專注于音樂,對部分用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新聞集團于2005年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ySpace,當時MySpace的用戶數量已經開始下滑了。雖然MySpace幾度易手,公司關注的焦點也發生了變化,而且很多名人比如著名歌手賈斯汀?汀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也對它進行了投資,但它從未恢復過來。
據說,截至去年,MySpace每月的訪客數量仍有5000萬人,而且它仍然與美國超過4.65億個電子郵箱地址有聯系,其全球注冊用戶超過10億人。正是因為它擁有大量的數據,時代公司才在今年早些時候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Viant。MySpace現在仍然活著,但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Hi5:仍然存在
Hi5于2003年在舊金山創立,它與MySpace和Friendster幾乎同時誕生。它也曾經是一個備受歡迎的社交網絡,2007年底時它的地位僅次于MySpace。
但是隨著社交網絡領域的其他網絡變得越來越流行,Hi5從一個規規矩矩的社交網絡轉變成一個社交網絡游戲平臺。2011年,Hi5被社交網絡Tagged收購。2014年,Tagged將自己重新包裝成一個應用孵化中心,繼續運營Hi5和Tagged。
Orkut:壽終正寢
谷歌從未掌控住整個社交網絡領域,但它從未停止過嘗試。除了Google+之外,谷歌還運營著一個社交網絡,那就是以開發者名字命名的社交網絡Orkut。
Orkut從未在主流市場獲得成功,但它在巴西特別受歡迎。在2012年之前,它在巴西甚至比Facebook更強大。它在印度也有業務,另外在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其他市場也有大量用戶。但谷歌在2014年徹底關閉了這項服務。
Bebo:壽終正寢
2005年由夫妻檔團隊邁克爾?波奇(Michael Birch)和西奧奇?波奇(Xochi Birch)在舊金山創立,Bebo在英國和愛爾蘭市場曾一度超越MySpace。它在2008年被AOL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但是跟那時所有的社交網絡一樣,一切進展得并不順利。
兩年后,AOL以區區1000萬美元的價格將Bebo賣給了數字媒體投資者Criterion Capital Partners。Bebo之后再也沒能重新站起來,最后甚至提出了破產申請,波奇夫婦于2013年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買回了Bebo。
Bebo一度想在2014年以消息應用的形式回歸,但是最后的結果仍不盡人意。現在Bebo的Android應用依然能用,但iOS應用和Bebo.com網站已經不能使用了。
Tumblr:仍然存在
2007年創立于紐約,Tumblr誕生于新一輪社交網絡興起的黃金時代,當時智能手機革命也已經拉開帷幕。
Tumblr作出了很多承諾,它其實是一款類似于Twitter的微博工具,只是它支持的內容長度更長一些,而且更加偏向于照片等視覺內容。雅虎在2013年以10億美元的價格將它收購,但是之后它的價值就不斷被減記,雅虎在打理收購來的公司上表現得一貫很差。現在雅虎都自身難保了,據說它又減記了Tumblr的商譽價值,目前還不清楚它以后打算如何處理Tumblr。雖然Tumblr依然流行,但其聲勢和名氣已經日漸衰落了。
Foursquare:依然存在
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網絡Foursquare是紐約市最近幾年炒得最火的初創公司之一,創始人鄧尼斯?克勞雷(Dennis Crowley)經常出現在雜志封面上。早在2010年的時候,它的估值就達到了6億美元。
到了2014年時,Foursquare將自己分割成兩個獨立的應用,Foursquare將向商業發現應用的方向發展,Swarm將向社交簽到應用的方向發展。
今年1月份的時候,克勞雷辭去首席執行官職務。Foursquare宣布了最新一輪4500萬美元的融資計劃,據說它當時的估值為2.5億美元。Foursquare還有能力繼續經營下去,但它已經失去昔日的光環。
Google+:依然存在
谷歌在2011年發布了Google+服務,這也是谷歌繼Orkut、Google Buzz和Google Friend Connect之后推出的又一重要的社交網絡產品。雖然已經擁有數百萬用戶,但它從未得到良好的發育。與Facebook或Twitter通過用戶增長或口碑宣傳不同的是,谷歌想利用其影響力和現有的吸引力將其社交網絡融入到人們生活之中。Google+經常因為設計、功能和美學而受到稱贊,但是最后人們還是選擇使用其他的社交網絡服務。或許,這個市場已經飽和了,不需要再增加更多的社交網絡服務。
用戶們對Google+提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用戶們被迫登錄Google+才能進行某些活動比如針對YouTube視頻發表評論。谷歌希望Google+能夠像膠水一樣將谷歌所有的產品連接在一起,用一個在線身份來使用它們。但是人們并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慢慢地,谷歌不再強迫用戶使用Google+帳戶了。
Path:依然存在
Path是在智能手機革命進行到一半時誕生的,它采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來發展,不但采用了移動為先的戰略,而且限制用戶的好友人數不能超過50人。后來這項限制被放寬到150人,最后則被徹底取消。Path顯然還在為成長而苦苦掙扎,并且顯然未能兌現它最早表現出來的潛力。
Path現在有兩個獨立的應用。公司在去年被Daum Kakao收購,之后則把重點放在它已經建立的亞洲用戶社區上面。
Twitter的未來發展方向
人們經常拿Twitter跟社交網巨頭Facebook對比,后者號稱每月活躍用戶已達15億人。但是這種對比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雖然調查結果表明Twitter很難找到與Facebook一樣的成長機會,但Twitter現在依然非常流行。
雖然成功很難獲得,但是Twitter仍然受到數百萬人的喜愛。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402.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