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正確策略
發布日期:[2017/11/25] 編輯:奇億廣州網站建設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行業并非停滯不前,他們也在努力躋身互聯網,試圖從互聯網中獲得用戶價值,但是這條路走起來必然艱辛,那么,企業該如何尋找正確策略呢?
其實,企業最大的挫折,來自于一直找不到好的商業模式。這幾年來企業核心業務一變再變,入口網站、增值服務、教育訓練、開店平臺、引流導購……什么都嘗試過,但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每一次找來的高級主管,對于公司該做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地,也都很樂于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所學,而老板當下聽了也都覺得很有道理,該有的授權和支持一項都沒少,可真正執行起來就是問題一堆,最后落得草草收場,聰明如老板也已經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了。
企業另一個挫折的來源,在于不懂技術、不懂互聯網。由于不懂,在策略上,對于技術和互聯網可以實現哪些事就缺乏想像,自然也不可能把技術和互聯網拿來作為競爭優勢;在執行上,對于如何去物色和管理這類人才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
人員來來去去流動頻繁,也一再重傷企業。為了引進人才,企業能給的盡量給;為了留住人才,企業也無時無刻提醒自己禮賢下士,并修正自己的管理方式。然而這一切的努力仿佛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樣,完全起不了作用。人員始終來去如流水,每隔幾個月,團隊就要大換血一次,長此以往,不但各項工作進度停滯不前,人員的專業銜接也出現了困難。
其實,說到底,企業當前的情況,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技術主管說新舊系統要調整出錯bug,然后連接合作伙伴API,至少要三個月時間;網站設計說目前網站的設計很不友善,要調整,具體時程不知道;營銷說因為產品還在重整、什么也做不了,現在只能發發文辦辦活動把粉絲洗到公司公眾號上……所有工作事項這個卡那個,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家都盡力了,從自己工作出發所提出來的顧慮也都挺有道理,可他是老板,得承擔最后結果,看著每個月幾百萬幾百萬的燒錢,實在是揪心……
下面是和企業交流過程中的一些意見:
1、先有策略,才有組織規劃,再來才談人事布局
從和企業的交談中,我發現到老板對于公司的方向并沒有很清晰的想法,因為策略不清楚,組織規劃、人事布局自然也就不可能多到位。企業雖然請來不少精英,但優秀不一定代表適合——許多老板都有愛砸大錢搜集人才的毛病,以為把好的人才高薪挖來了,事業就會成功。這想法大概和以為把所有明星球員找來,就以為球隊能拿冠軍一樣不切實際。殊不知人才素質固然重要,其本身的能力專長和生涯規劃與組織是否適配更加重要。唯有適配,人才與組織雙方才容易溝通理解,面對轉型升級的挑戰,彼此也才能走得長遠。
2、要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同時更要懂得堅持自己的優勢
所謂“善用自己的優勢”,指的是不要勉強自己做不擅長的事。要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了解對手誠然重要,但了解自己其實更加重要,所以孫子兵法,先講知己,再講知彼, 不要因為客戶告訴你什么,或者聽說對手在做什么,就輕易地隨之起舞,忘記自身的專長和優勢。
堅持自己的“優勢”,指的是不要因為做電子就忘了商務,如果商業模式是對的,該面對的就要面對,不要碰到困難就想著要繞彎改道,導致商業模式一變再變,別人復制得了你的模式,但復制不了你的苦難,你今天排除的困難,明天就是別人的門檻。
企業過去事業的優勢,在于對行業的理解,以及經營多年的客戶關系,但他在做新事業時,忙著搞 IT、做互聯網營銷,覺得處處不如人,每天都在苦苦追趕,這時應該重新思考,不要在別人的主場里,用別人的規則來打球。
3、戰場不宜太多,戰線不要太長
戰場不要太多,就是不要為了把客戶服務好,聽了客戶意見就猛把服務項目往上加,簡單講,就是不要做太“重的”生意。戰線不要太長,簡單講就是要先創利,有了初步的成功經驗,業務方向清晰了、運營模式建立了、團隊默契建立了、干部員工信心足夠了,自然就可以復制、擴大成功經驗。員工會走,除了主管管理方式、薪資待遇等原因外,公司缺乏前景、未來不明確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想要降低員工流動率,就先從打造一個策略清晰、有未來前景的公司開始。
4、對互聯網人才要有正確的期待
招來互聯網人才時,不要錯把他們過去的經驗當成自己的商業模式。為了短期間求績效表現,或證明自己的價值,人們往往會選擇做自己熟悉的事。今天你找了個主管來,他過去如果是做網路開店的,可能他會建議你開網店;如果他是做導購的,可能他會建議做導購,經營事業的困難從來不在于缺乏選項,而是如何在眾多的選項中爬梳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邏輯,而后者正是領導人的責任。
總之,傳統企業對于轉型,不應該只停留在“線上引流線下成交”、“虛實整合”這類口號,而是應該深入理解互聯網,并思考結合互聯網后,自己原來的生意怎么做,并運用管理思維克服在轉型上的難題。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hyqywh.com/news/1935.html 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