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乎現狀探索分享型網站的盈利模式
發布日期:[2016/5/20] 編輯:奇億廣州網站建設
當許多人看到知識資源等分享型的網站時都會疑惑,這些網站不過是分享資源而已,他們的盈利模式究竟在何處呢?事實證明,每一類型的網站必然有它特有的商業價值所在,下面就和奇億網絡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日前,知乎正式推出付費實時問答功能“知乎Live”。這是繼果殼網推出“在行”后,又一家知識分享型網站探索付費服務。
按照“知乎Live”的規則設計,知乎用戶可申請成為“分享者”,自主決定發起時間,在單獨的窗口內圍繞所擅長話題進行答疑、分享。
而尋找問題答案的知乎用戶,則相當于“聽眾”,需通過購票獲取參與資格,以在線問答的文字提問形式與嘉賓進行互動。
簡單說,“知乎Live”相當于用戶付費加入特定主題或話題群,通過群聊提問獲得群主的專業解答。
往前看,這與當年付費語音電話服務類似,往后看,它也與當下火爆的“直播”服務相仿。
此類商業模式的通常做法是,初期,用戶支付的費用會全部成為“分享者”的收入,而在平臺付費達至一定規模時,平臺則可以從付費分成及話題付費推薦或推廣中獲得多重收益。
更重要的是,這個看似人畜無害的商業邏輯,既讓知乎大V們有了借助平臺獲得收入的路徑,也讓平臺有了商業變現的可能。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知乎已擁有5000萬注冊用戶,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達1300萬,人均日訪問時長33分鐘,月PV(頁面訪問量)超過50億。全站目前累計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3400萬個回答及3500萬贊同。
不過,在一些人看來,“知乎Live”看似多方共贏的商業化探索,可能將對知乎等賴以為生的免費知識共享模式構成巨大沖擊。
一方面,知乎用戶及知乎平臺上積累的問題及答復,都是用戶免費提供的。另一方面,知乎用戶參與問題解答,更多是出于交流或知識分享的目的而非營利的考量。
試想,如果一開始知乎等平臺就提供差異化的付費和免費兩種問答服務,知乎不論在用戶量還是問題量及答復量上都無法達到現在的規模。
那類似“知乎Live”做法,到底是不是知識分享型網站商業化的最優路徑呢?
首先,“知乎Live”是知乎大V的福音,卻未必是大多數知乎用戶“福音”。簡單說,借助“知乎Live”,知乎大V們可在知乎平臺實現“割韭菜”變現。
但對于絕大多數知乎用戶來說,“知乎Live”在初期因為具有一定的游戲性質,可能會火爆一陣,但長期來說,“知乎Live”顯然不可能成為絕大多數知乎用戶實現知識變現的最佳路徑。
其次,“知乎Live”的可持續性有待考察。從知乎大V的變現路徑來看,大V們完全可以考慮建立付費粉絲群,在微信群中進行專題分享實現變現。
簡單說,單純從變現的角度來看,“知乎Live”對知乎大V們來說,可替代性的選擇很多,這不僅將影響到知乎大V對“知乎Live”的忠誠度,也將對知乎大V參與知識分享形成一道隱形門檻,即每次分享是選擇付費分享還是免費分享。
因此,從維護知乎等知識分享型網站用戶體驗及穩定維度來看,“知乎Live”付費問答服務并非是一個好選擇。
當然,對于有價值的簡答,平臺應該給用戶提供主動付費的路徑或工具,而非預先設置收費服務,比如,平臺可以允許用戶對其有幫助有價值的解答予以定向“打賞”,金額大小自定。
與此同時,在特定領域有一定研究的知乎大V,平臺應該為其提供平臺之外的變現路徑或方式,比如線下培訓或一對一顧問服務。
此外,對于用戶發出的問題,如果用戶對答復時間有要求,可以懸賞征答等等。
總的來說,知識分享型網站的盈利探索或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絕大多數用戶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路徑或方式。而非本末倒置,從知乎大V端發力,建立付費解答體系。
而從付費機制上來說,金額的大小以及付或不付,決定權也交給用戶自主決策。否則,不適當的付費服務,不僅會因強制付費而傷害大多數用戶情感,更重要的是,對于平臺平等交流、知識共享的使用氛圍也會造成巨大損害。
而一旦用戶大面積流失,時間再長的平臺也將變得沒有價值。而這顯然是知乎等知識分享型網站在探索商業化方向時必須拿捏好的尺度。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505.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2016/5/19
利用QQ群運營的方法
2016/5/19
談談網賺都要經歷哪些階段
2016/5/19
網站上投放廣告怎樣才合適?
2016/5/18
提升網站運營工作效率的分工策略
2016/5/18
網絡營銷必學的五項基本技能
2016/5/18
網站建設的頁腳設計技巧
2016/5/17
谷歌和百度在網站優化策略上的不同之處
2016/5/17
實戰技巧:利用百度經驗推廣網站
2016/5/16
從京東和阿里身上看國內互聯網的命運
2016/5/16
seo在電商網站中怎樣運用?
2016/5/16
網站建設不懂編程要怎么做?
2016/5/13
跨境電商新政下創業者的心聲
2016/5/13
網站解決負面信息的優化方法
2016/5/13
手機網站怎樣建設才能滿足用戶體驗?
2016/5/12
網站優化外鏈建設的九大變革
2016/5/12
競價排名不只是百度搜索引擎的錯
2016/5/12
論互聯網競爭之美團o2o戰略
2016/5/11
新美大被質疑的背后影響了哪些互聯網領域?
2016/5/11
網站交換友情鏈接的六大技巧
2016/5/11
淺談網站建設完成之后的后續工作
日前,知乎正式推出付費實時問答功能“知乎Live”。這是繼果殼網推出“在行”后,又一家知識分享型網站探索付費服務。
按照“知乎Live”的規則設計,知乎用戶可申請成為“分享者”,自主決定發起時間,在單獨的窗口內圍繞所擅長話題進行答疑、分享。
而尋找問題答案的知乎用戶,則相當于“聽眾”,需通過購票獲取參與資格,以在線問答的文字提問形式與嘉賓進行互動。
簡單說,“知乎Live”相當于用戶付費加入特定主題或話題群,通過群聊提問獲得群主的專業解答。
往前看,這與當年付費語音電話服務類似,往后看,它也與當下火爆的“直播”服務相仿。
此類商業模式的通常做法是,初期,用戶支付的費用會全部成為“分享者”的收入,而在平臺付費達至一定規模時,平臺則可以從付費分成及話題付費推薦或推廣中獲得多重收益。
更重要的是,這個看似人畜無害的商業邏輯,既讓知乎大V們有了借助平臺獲得收入的路徑,也讓平臺有了商業變現的可能。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知乎已擁有5000萬注冊用戶,平均日活躍用戶量達1300萬,人均日訪問時長33分鐘,月PV(頁面訪問量)超過50億。全站目前累計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3400萬個回答及3500萬贊同。
不過,在一些人看來,“知乎Live”看似多方共贏的商業化探索,可能將對知乎等賴以為生的免費知識共享模式構成巨大沖擊。
一方面,知乎用戶及知乎平臺上積累的問題及答復,都是用戶免費提供的。另一方面,知乎用戶參與問題解答,更多是出于交流或知識分享的目的而非營利的考量。
試想,如果一開始知乎等平臺就提供差異化的付費和免費兩種問答服務,知乎不論在用戶量還是問題量及答復量上都無法達到現在的規模。
那類似“知乎Live”做法,到底是不是知識分享型網站商業化的最優路徑呢?
首先,“知乎Live”是知乎大V的福音,卻未必是大多數知乎用戶“福音”。簡單說,借助“知乎Live”,知乎大V們可在知乎平臺實現“割韭菜”變現。
但對于絕大多數知乎用戶來說,“知乎Live”在初期因為具有一定的游戲性質,可能會火爆一陣,但長期來說,“知乎Live”顯然不可能成為絕大多數知乎用戶實現知識變現的最佳路徑。
其次,“知乎Live”的可持續性有待考察。從知乎大V的變現路徑來看,大V們完全可以考慮建立付費粉絲群,在微信群中進行專題分享實現變現。
簡單說,單純從變現的角度來看,“知乎Live”對知乎大V們來說,可替代性的選擇很多,這不僅將影響到知乎大V對“知乎Live”的忠誠度,也將對知乎大V參與知識分享形成一道隱形門檻,即每次分享是選擇付費分享還是免費分享。
因此,從維護知乎等知識分享型網站用戶體驗及穩定維度來看,“知乎Live”付費問答服務并非是一個好選擇。
當然,對于有價值的簡答,平臺應該給用戶提供主動付費的路徑或工具,而非預先設置收費服務,比如,平臺可以允許用戶對其有幫助有價值的解答予以定向“打賞”,金額大小自定。
與此同時,在特定領域有一定研究的知乎大V,平臺應該為其提供平臺之外的變現路徑或方式,比如線下培訓或一對一顧問服務。
此外,對于用戶發出的問題,如果用戶對答復時間有要求,可以懸賞征答等等。
總的來說,知識分享型網站的盈利探索或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絕大多數用戶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路徑或方式。而非本末倒置,從知乎大V端發力,建立付費解答體系。
而從付費機制上來說,金額的大小以及付或不付,決定權也交給用戶自主決策。否則,不適當的付費服務,不僅會因強制付費而傷害大多數用戶情感,更重要的是,對于平臺平等交流、知識共享的使用氛圍也會造成巨大損害。
而一旦用戶大面積流失,時間再長的平臺也將變得沒有價值。而這顯然是知乎等知識分享型網站在探索商業化方向時必須拿捏好的尺度。
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505.html,轉摘請保留版權,謝謝。



















